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中醫理論 ~~ 五行論

五行論

我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一種樸素的普通系統論。「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以系統結構觀點來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使中醫學所採用的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對中醫學特有的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動的作用。

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種物質原素,這五種物質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地傳動變化之中。

中國傳統醫學裏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

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以六腑(實際上是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配合,支配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於體表組織(爪、面、唇、毛、髮)等,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從而為藏象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中,借以闡述人體的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病理的複雜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

「木曰曲直」: 肝屬木。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

「火曰炎上」: 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

「土爰稼檣」: 脾屬土,故脾營養五臟、六腑,為氣血生化之源。

「金曰從革」: 肺屬金,故肺具清肅之性,肺氣有肅降之能。

「水曰潤下」: 腎屬水,故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相生即遞相資生、助長、促進之意。
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稱之為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資生,循環無盡。

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

出《素問.調經論》。

是指神、氣、血、形、志五者的有餘和不足。
據臟象學說有關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的理論,此五者實指五臟的有餘和不足。

相剋即互相制約、克制、抑制之意。
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稱之為相剋。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這種剋制關係也是往復無窮的。所以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言,不可勝竭」

在相剋的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剋我」,「我剋」兩方面的關係。《內經》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剋我」者為「所不勝」,「我剋」者為「所勝」。所以五行相剋的關係,又叫「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

五行中的制化關係,是五行生剋關係的結合。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剋,就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與發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剋(化中有制),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相對的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

五行之間這種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約的生剋關係,謂之制化。

其規律是: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火剋金,金生水,水剋火;土剋水,水生木,木剋土;金剋木,木生火,火剋金;水剋火,火生土,土剋水。

乘,即乘虛侵襲之意,相乘即相剋太過,超過正常制約的程度,使事物之間失去了正常的協調關係。
五行之間相乘的次序與相剋相同,但被剋者更加虛弱。

相乘規律是指失卻了正常協調的一種表現。
例如:木氣偏亢,而金又不能對木加以正常克制時,太過的木便去乘土,出現肝木亢盛和脾土虛弱的病症。
五行學說中相乘屬病理變化的範圍。
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一行本身太過,使原來剋它的一行,不僅不能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剋制,即反剋,又稱反侮。

五行之間的相侮規律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間關係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
例如:正常的相克關係是金克木,若金氣不足,或木氣偏亢,木就會反過來侮金,出現肺金虛損而肝木亢盛的病症。
五行學說中相侮屬病理變化的範圍。


文章來自 http://www.im.tv/Blog/ahp/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