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中醫理論 ~~ 五行論

五行論

我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一種樸素的普通系統論。「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以系統結構觀點來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使中醫學所採用的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對中醫學特有的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動的作用。

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種物質原素,這五種物質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地傳動變化之中。

中國傳統醫學裏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

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以五臟(肝心脾肺腎)為中心,以六腑(實際上是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配合,支配五體(筋、脈、肉、皮毛、骨),開竅於五官(目、舌、口、鼻、耳)外榮於體表組織(爪、面、唇、毛、髮)等,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從而為藏象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中,借以闡述人體的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病理的複雜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

「木曰曲直」: 肝屬木。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

「火曰炎上」: 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

「土爰稼檣」: 脾屬土,故脾營養五臟、六腑,為氣血生化之源。

「金曰從革」: 肺屬金,故肺具清肅之性,肺氣有肅降之能。

「水曰潤下」: 腎屬水,故腎主閉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相生即遞相資生、助長、促進之意。
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係稱之為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資生,循環無盡。

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

出《素問.調經論》。

是指神、氣、血、形、志五者的有餘和不足。
據臟象學說有關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的理論,此五者實指五臟的有餘和不足。

相剋即互相制約、克制、抑制之意。
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稱之為相剋。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這種剋制關係也是往復無窮的。所以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言,不可勝竭」

在相剋的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剋我」,「我剋」兩方面的關係。《內經》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剋我」者為「所不勝」,「我剋」者為「所勝」。所以五行相剋的關係,又叫「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

五行中的制化關係,是五行生剋關係的結合。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剋,就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與發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剋(化中有制),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相對的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

五行之間這種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約的生剋關係,謂之制化。

其規律是:
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火剋金,金生水,水剋火;土剋水,水生木,木剋土;金剋木,木生火,火剋金;水剋火,火生土,土剋水。

乘,即乘虛侵襲之意,相乘即相剋太過,超過正常制約的程度,使事物之間失去了正常的協調關係。
五行之間相乘的次序與相剋相同,但被剋者更加虛弱。

相乘規律是指失卻了正常協調的一種表現。
例如:木氣偏亢,而金又不能對木加以正常克制時,太過的木便去乘土,出現肝木亢盛和脾土虛弱的病症。
五行學說中相乘屬病理變化的範圍。
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一行本身太過,使原來剋它的一行,不僅不能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剋制,即反剋,又稱反侮。

五行之間的相侮規律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間關係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
例如:正常的相克關係是金克木,若金氣不足,或木氣偏亢,木就會反過來侮金,出現肺金虛損而肝木亢盛的病症。
五行學說中相侮屬病理變化的範圍。


文章來自 http://www.im.tv/Blog/ahp/10610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慈悲觀

三皈五戒‧慈悲觀


◎性廣法師


布施的心,讓我遠離貪念,


寬恕的心,讓我遠離瞋恚,


懺悔的心,讓我遠離愚癡。


為佛弟子




  • 請日日誦念

  • 受持三皈五戒

  • 並修習慈悲觀

  • 以時時增長善念

  • 長養菩提道種



三皈五戒文



  • 我皈依佛,佛是指引我究竟解脫的導師。

  • 我皈依法,法是邁向慈悲與智慧的道路。

  • 我皈依僧,僧是清淨和合,住持正法的模範。


第一戒 不殺生戒



  • 因為體認摧殘生命所帶來的痛苦,

  • 我決心持守不殺生戒,不殘虐生命。

  • 我誓言長養慈悲心,尊重生命,護念萬物;

  • 積極參與護生的行動,並與眾生同享無有恐懼的生活。


第二戒 不偷盜戒



  • 因為明瞭剝削、偷盜、欺壓和社會不公平所帶來的痛苦,

  • 我決心持守不偷盜戒,

  • 並積極防止他人利己損他的獲利行為。

  • 我誓言長養布施心,財法二施,稍無吝惜,

  • 並與眾生同享無有匱乏的生活。


第三戒 不邪淫戒



  • 因為明瞭不正當性關係所帶來的痛苦,

  • 我決心持守不邪淫戒,不違犯缺乏感情和婚姻為基礎的性關係。

  • 我誓言長養清淨心,維護配偶和家庭的幸福和樂,

  • 保護兒童免受性虐待的傷害,

  • 並與眾生同享清淨無染的生活。


第四戒 不妄語戒



  • 因為明瞭謊言、惡口和搬弄是非,致人鬥亂所帶來的痛苦,

  • 我決心持守不妄語戒,我不散佈不確定的消息,

  • 不批評或譴責任何不肯定的事物,

  • 不出語引起他人的分裂和鬥爭,

  • 並願盡力化解大小的衝突和誤解。

  • 我誓言常說誠實柔軟語,為他人帶來信心和喜悅;

  • 常說正法清淨語,為他人帶來智慧和覺醒。


第五戒 不飲酒戒



  • 因為明瞭心神迷亂所帶來的痛苦,

  • 我決心不飲酒及服用任何麻醉毒品,

  • 並竭力防止毒品的泛濫。

  • 我誓言保持理智的清明,以長養身心的平和康泰。


因為體認三寶清淨福樂的功德,我願意修學正法,


誓言改變自身,勸化他人:


遠離貪婪、瞋惱與愚癡的業習,與所有菩薩行人,共創人間淨土。


慈悲觀 觀文


淨心前方便:



  • 我願至誠感恩: 感恩一切曾以正法和淨財成就我道業的眾生。

  • 我願歡喜布施:願以正法和淨財護持一切眾生的道業。

  • 我願懇切懺悔:向所有曾被我以身口意三業傷害過的眾生求懺悔。

  • 我願真心寬恕:寬恕所有曾以身口意三業傷害過我的眾生。

  • 布施的心,讓我遠離貪念,寬恕的心,讓我遠離瞋恚,懺悔的心,讓我遠離愚癡。

  • 願我能以無貪、無瞋、無癡的清淨心,修習慈悲觀──


正修:



  • 願我遠離所有的惡念,願我遠離所有的仇恨,

  • 願我的身體遠離所有的病苦,願我的心念遠離所有的憂惱,

  • 願我快樂、幸福,願我身心輕安、離苦得樂。

  • 願我的父母 (親愛者(師長、配偶、眷屬、朋友等),無愛憎者、怨懟者) 遠離所有的惡念,

  • 願他遠離所有的惡念,願他遠離所有的仇恨,

  • 願他的身體遠離所有的病苦,願他的心念遠離所有的憂惱,

  • 願他快樂、幸福,願他身心輕安、離苦得樂。

  • 慈悲的心念向四方散發,願周圍的眾生都能感受我慈心的祝福。

  • 慈悲的心念向十方散發,願法界一切眾生都能感受我慈心的祝福。

  • 慈悲的心念向十方散發,無量無邊……無量無邊……*


引自 http://www.mahabodhi.org/newsletters/newsletter8.htm#三皈五戒‧慈悲觀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四識住2、南北傳對讀

北傳: 雜阿含39經
南傳: 相應部22相應54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巴利語經文


雜阿含39經 [ 正聞本151經 / 佛光本85經 ] (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
  何等為五?
  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22相應54經/種子經 (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有這五類種子。
  哪五類呢?
  根種子、莖種子、枝種子、節種子,以及第五:種子種子。
  比丘們!如果有不被毀壞、不腐爛、不被風吹日曬破壞、新成熟、安全地被播下了的這五類種子,沒有地與水,那麼,比丘們!這五類種子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嗎?」
  「不,大德!」
  「比丘們!如果有不被毀壞……(中略)安全地被播下了的這五類種子,有地與水,這五類種子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嗎?」
  「是的,大德!」
  「比丘們!四識住應該被看作如同地界。
  比丘們!喜貪應該被看作如同水界。
  比丘們!識連同其食物應該被看作如同五類種子。
  比丘們!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色、根據地的色、依止處的色,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
  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受……(中略)。
  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想……(中略)。
  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行、根據地的行、依止處的行,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這麼說:
  『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將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成長或增長或擴展。』
  那是不可能的。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色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受界……。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想界……。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行界……。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識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識無所依止,不增長、不為作而解脫,從解脫而穩固,從穩固而滿足,從滿足而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一生[輪迴]的狀態了。』」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根種子」(mūla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根-種子」(root-seeds),就是由根部繁延新株者。「莖種子」(khandha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莖-種子」(stem-seeds),就是由莖部繁延新株者。「節種子」(phalu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莖節-種子」(joint-seeds),就是由莖節繁延新株者。「自落種子」,南傳經文作「枝種子」(agga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切[枝]-種子」(cutting-seeds),就是落地生根繁延新株者。「實種子」,南傳經文作「種子種子」(bījabījaññeva,直譯為「以種子為種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胚種-種子」(germ-seeds),就是由種子繁延新株者。

  3.北傳經文的「不中風」,南傳經文作「不被風吹日曬破壞」(avātātapahatāni,直譯為「無風無熱破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被風與陽光損害」(undamaged by wind and sun)。

  4.北傳經文的「取陰俱識」,意思是「執取[其他四]蘊同在的識」,南傳經文作「識連同其食物」(viññāṇaṃ sāhāraṃ,直譯為「有食之識」),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隨其滋養物一齊的識」(consciousness together with its nutriment)。識的食物(滋養物),依經義就是指「色、受、想、行」四蘊。

  5.「四識住」(catasso viññāṇaṭṭhiti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的四個駐地」(the four stations of consciousness),依經義就是指「色、受、想、行」四蘊。

  6.北傳經文的「貪喜四取攀緣識住」,意思是「貪喜著那四個識所攀緣執取安住處」,也就是「貪喜著色、受、想、行」,南傳經文只作「喜貪」(nandirāg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歡樂與慾望」(delight and lust)。

  7.北傳經文的「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雜阿含64經》譯作「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南傳經文作「比丘們!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色、根據地的色、依止處的色,有喜的澆灑」(rūpupayaṃ bhikkhave, viññāṇaṃ tiṭṭhamānaṃ tiṭṭheyya, rūpārammaṇaṃ rūpappatiṭṭhaṃ nandūpaseca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比丘們!當站立時,會站在被佔用的色,以色為基礎,建立在色上,有歡樂撒上……」(consciousness, bhikku, while standing, might stand engaged with form, based upon form, established upon form, with a sprinkling of delight, …)。按:北傳漢譯的「攀緣」,南傳經文分作「攀住」(upaya,另譯為「接近」、「牽引」,英譯為「engagement, attachment」)與「根據地」(ārammaṇa,一般譯為「所緣」、「緣境」、「對象」),而英譯有「basis, object」二層意思,前者是「根據地;基礎」,後者則是「所緣」,參看《雜阿含359經》「經文比對」。

  8.北傳經文的「非境界」,南傳經文作「那是不可能的」(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直譯為「彼處不被知;彼處不存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那是不可能的」(that is impossible)。另參看《雜阿含213經》「經文比對」。

  9.北傳經文的「封滯意生縛斷」,《雜阿含64經》只譯作「意生縛斷」。「意」通「識」,「封滯」即「攀住」,參看《雜阿含40經》「經文比對」,所以可以理解為「因識的攀住其他四蘊而有的束縛斷了」,南傳經文作「貪已被捨斷」(rāgo pahīno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捨斷了慾望」(has abandoned lust)。而「於行封滯意生觸斷」依前後經文研判,應為「於行封滯意生縛斷」之誤。

  10.北傳經文的「不作行」,《雜阿含64經》譯作「無所為作」,應與南傳經文的「不為作」(anabhisaṅkha,另譯為「不現行、不造作」)相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生產的」(nongenerative),另參看《雜阿含292經》「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經文比對」。

  11.北傳經文的「住」,應與南傳經文的「穩固」(ṭhita,另譯為「住立」)相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堅固,不動搖」(steady)。

  12.北傳經文的「知足」,應與南傳經文的「滿足」(santusita,另譯為「善知足」,音譯為「刪兜率」)相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滿足;心甘情願」(content)。

  13.北傳經文的「無所著已,自覺涅槃」,南傳經文作「不戰慄就自證涅槃」(aparitassaṃ 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無所著」即南傳的「不戰慄」(aparitassaṃ),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自覺涅槃」即「就自證涅槃」(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自己到達涅槃」(personally attains nibbāna)。按:「證涅槃」(parinibbāyati,音譯為「般涅槃」),參看《雜阿含237經》「經文比對」。

  14.北傳經文的「我生已盡……」,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15.北傳經文的「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形容,類似《雜阿含962經》的「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16.北傳經文的「寂滅、清涼、清淨、真實」均可視為「涅槃」的同義語。「清涼」,參看《雜阿含104經》「經文比對」。

  17.「色界」(rūpadhātu)等的界(dhātu),含有「不同特性的分類」的意思,菩提比丘長老一律英譯為「要素,成分」(element)。「水界」、「地界」,參看《雜阿含58經》「四大」、《雜阿含892經》「六界身」「經文比對」。

  18.南傳經文的「我將安立」,參看《雜阿含213經》「經文比對」。

  19.南傳經文的「不戰慄」,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20.南傳經文的「大德」,參看《雜阿含15經》「經文比對」。


引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9.htm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有關四識住、南北傳對讀

雜阿含64經 南北傳對讀(附 雜阿含39經)


北傳:雜阿含64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55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巴利語經文



雜阿含64經 [ 正聞本61經 / 佛光本55經 ] (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歎優陀那偈: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云何『無吾我,亦無有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佛告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相在。
  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
  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
  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
  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
  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
  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
  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
  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
  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於受……想……行識住,[識]攀緣,[識]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
  所以者何?
  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
  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
  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4經說明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只因為「攀緣四識住」。若從色離貪,則識無所住,我、我所解脫。相應部(S. 22. 55. Udānaj 優陀那)


雜阿含3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9經說明五陰如種子,四識住如大地,貪喜如水,三類相緣,生長增廣;若貪喜盡者,識無住處,則識無法生長增廣。相應部(S. 22. 54. Bīja 種子)


相應部22相應55經/優陀那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在那裡,世尊自說優陀那:
  「『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
  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當這麼說時,某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但,大德!比丘怎麼能從『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這樣的勝解中,斷下分結呢?」
  「這裡,比丘!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中略)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受……想……行……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他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色為『無常的色』,不如實了知無常的受為『無常的受』,不如實了知無常想為『無常的想』,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行為『無常的行』,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識為『無常的識』。
  不如實了知苦的色為『苦的色』……苦的受……苦的想……苦的行……不如實了知苦的識為『苦的識』。
  不如實了知無我色為『無我色』,不如實了知無我受為『無我受』,不如實了知無我想為『無我想』,不如實了知無我行為『無我行』,不如實了知無我識為『無我識』。
  不如實了知有為的色為『有為的色』……有為的受……有為的想……有為的行……不如實了知有為的識為『有為的識』。
  不如實了知『色將消滅』……受將消滅……想將消滅……行將滅,不如實了知『識將消滅』。
  比丘!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不認為色是我……(中略)受……想……行……不認為識是我。
  他如實了知無常的色為『無常的色』,無常的受……無常的想……無常的行……如實了知無常的識為『無常的識』。
  苦的色……(中略)苦的識……。
  無我色……(中略)無我識……。
  有為的色……(中略)如實了知有為的識為『有為的識』。
  如實了知『色將消滅』……受……想……行……如實了知『識將消滅』。
  從色的消滅、受的消滅、想的消滅、行的消滅、識的消滅,這樣,比丘!『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大德!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但,怎樣知、怎樣見,而有煩惱的迅速滅盡?」
  「這裡,比丘!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於不應恐怖處而恐怖,因為未受教導的一般人對此戰慄:
  『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於不應恐怖處不恐怖,因為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對此不戰慄:
  『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
  比丘!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色、根據地的色、依止處的色,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成長、增長、擴展。
  比丘!攀住的受……。
  比丘!攀住的想……。
  比丘!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行、根據地的行、依止處的行,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成長、增長、擴展。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這麼說:
  『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將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成長或增長或擴展。』
  那是不可能的。
  比丘!如果比丘對色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對受界……對想界……對行界……。
  比丘!如果比丘對識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識無所依止,不增長、不為作而解脫。
  從解脫而穩固,從穩固而滿足,從滿足而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比丘!這麼知、這麼見時,有煩惱的迅速滅盡。」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晡時」,「晡」指下午3-5時,即「申時」,參看《雜阿含250經》「經文比對」。

  3.北傳經文的「歎優陀那」,南傳經文作「自說優陀那」(udānaṃ udānes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說出這有所啟示的話」(uttered this inspired utterance)。按:此處北傳漢譯使用的「歎」字,應是心中有所感觸而說的意思,相當於南傳經文的「自說」(udānesi,另譯為「發音;發語」,為名詞udāna的動詞第三人稱過去式),印順法師解說為:「優陀那」(udāna),或音譯為鄔陀南、嗢拖南等;義譯為讚歎、自說、自然說等。Ud+van,為氣息的由中而出,發為音聲;本義為由於驚、喜、怖、悲等情感,自然舒發出來的音聲。所以古人的解說,主要為「感興語」、「自然說」──二類。

  4.北傳經文的「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南傳經文作「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參看《雜阿含57經》「經文比對」。

  5.北傳經文「比丘解脫此」中的「解脫」,南傳經文作「勝解時」(adhimuccamā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決心;決定;融入」(resolving)。

  6.北傳經文的「則斷下分結」,南傳經文作「能斷下分結」(chindeyya orambhāgiyāni saṃyojanān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能斷絕較低拘束」(can cut off the lower fetters) 。「下分結」即「五下分結」,參看《雜阿含797經》及其「經文比對」。

  7.北傳經文的「愚癡無聞凡夫」、「多聞聖弟子」,參看《雜阿含43經》「經文比對」。

  8.北傳經文的「計」,這裡南傳經文作「認為」,參看《雜阿含63經》、《雜阿含226經》及其「經文比對」。

  9.北傳經文的「是我,異我,相在」,參看《雜阿含23經》「經文比對」。

  10.北傳經文的「非當有」,相當於南傳經文的「將消滅」(vibhavissanti,另譯為「將非有」、「當非有」),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將被撲滅」(will be exterminated)。

  11.北傳經文的「壞有」,此處相當於南傳經文的「有為的」,而與《雜阿含57經》「斷見、壞有見」的「壞有」意義不同,參看《雜阿含57經》及其「經文比對」。

  12.北傳經文的「漏盡」,南傳經文作「有煩惱的迅速滅盡」,參看《雜阿含57經》「疾得漏盡」「經文比對」。

  13.北傳經文的「心解脫、慧解脫」,參看《雜阿含710經》,以及《雜阿含1經》、《雜阿含347經》「經文比對」。

  14.北傳經文的「四識住」、「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非境界」、「意生縛斷」、「住」、「知足」、「識不至東、西、南……」,參看《雜阿含第39經》及其「經文比對」。

  15.北傳經文的「無所著故,自覺涅槃」,參看《雜阿含39經》「經文比對」。

  16.「我生已盡……」,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17.南傳經文的「如實了知」(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如其實貌地理解」(understands as it really is)。

  18.南傳經文的「不為作」,參看《雜阿含39經》「不作行」「經文比對」。

  19.南傳經文的「我將安立」,參看《雜阿含213經》「經文比對」。

  20.南傳經文的「不戰慄」,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21.南傳經文的「大德」,參看《雜阿含15經》「經文比對」。

  22.南傳經文的「某位比丘」,參看《雜阿含15經》「異比丘」「經文比對」。

  23.南傳經文的「怎樣知、怎樣見」,參看《雜阿含23經》「云何知、云何見」「經文比對」。

引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64.htm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化)迦旃延經、南北傳對讀

雜阿含262經 南北傳對讀



北傳:雜阿含262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90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巴利語經文

雜阿含262經 [ 正聞本45經 / 佛光本39經 ] (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
  「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
  「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缽,詣拘睒彌國。
  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
  攝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
  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
  「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我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
  「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
  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
  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
  「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
  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
  於一切行皆空、悉寂、皆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
  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輸屢那三種,無明亦有三,無間等及滅,富留那、闡陀。


相應部22相應90經/闡陀經(莊春江譯)
  有一次,許多長老比丘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墬落處。
  那時,尊者闡陀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帶著鑰匙,到一處處房舍後,對長老比丘們這麼說:
  「請告誡我,尊者長老們!請教誡我,尊者長老們!請為我說法,尊者長老們!使我能見法。」
  當這麼說時,長老比丘們對尊者闡陀這麼說:
  「闡陀學友!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那時,尊者闡陀心想:
  「我也這樣想:『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然而,在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上,我的心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而生起戰慄與執取,心退轉而想:『然而,誰是我的真我?』
  而,這樣不是見法者。
  這樣,誰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呢?」
  那時,尊者闡陀這麼想:
  「這位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的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讚,有智慧的同修行者所敬重,尊者阿難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
  既然我對尊者阿難這麼信賴,讓我去見他吧!」
  那時,尊者闡陀收拾好住處後,拿著缽與僧衣,到拘睒彌城瞿師羅園,去見尊者阿難。
  見了後,與尊者阿難互相歡迎……(中略)。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闡陀對尊者阿難這麼說:
  「這裡,阿難學友!有一次我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墬落處。
  學友!那時,我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帶著鑰匙,到一處處房舍後,對長老比丘們這麼說:
  『請告誡我,尊者長老們!請教誡我,尊者長老們!請為我說法,尊者長老們!使我能見法。』
  當這麼說時,長老比丘們對我這麼說:
  『闡陀學友!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色無我……(中略)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學友!對它,我這麼想:
  『我也這麼想:「色是無常的……(中略)識是無常的;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然而,在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上,我的心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而生起戰慄與執取,心退轉而想:『然而,誰是我的真我?』
  而,這樣不是見法者。
  這樣,誰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呢?』
  學友!對它,我這麼想:
  『這位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的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讚,有智慧的同修行者所敬重,尊者阿難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
  既然我對尊者阿難這麼信賴,讓我就去見他吧!』
  請告誡我,尊者阿難!請教誡我,尊者阿難!請為我說法,尊者阿難!使我能見法。」
  「這樣,我們就更喜歡尊者闡陀了。
  或許,尊者闡陀已經敞開了自己,打破了[心理]障礙。
  注意聽吧,闡陀學友!你能了解法的。」
  那時,想到:「可能真的要瞭解法了!」尊者闡陀立刻生起了很大的喜悅。
  「闡陀學友!我在世尊面前曾聽到這樣;當面領受[世尊]對迦旃延氏比丘的教導: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依於兩者: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不存虛無的觀念;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不存實有的觀念。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為攀住、執取、黏著所束縛,但對攀住、執取、心的固持、黏著、煩惱潛在趨勢不攀取、不執取,不固持『我的真我』的人,對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一事],不困惑、不懷疑,不依於他人而智慧在這裡生成。
  迦旃延!到這樣的程度是正見。
  迦旃延!「一切實有」,這是第一種極端。
  「一切虛無」,這是第二種極端。
  迦旃延!不往這兩個極端後,如來處在中間說法:
  「由無明為緣而有行;由行為緣而有識;……(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集。
  但就由那無明的褪去無餘滅而行滅;……(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滅。」』」
  「阿難學友!對那些有同修行者悲愍、樂於利益、告誡、教導的尊者們而言,就像這樣,而現在,我聽到尊者阿難的說法,已現觀了法。」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的「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上座」,另譯為「長老」(the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年長的」(elder)。

  3.北傳經文的「般泥洹」,另譯為「般涅槃」,參看《雜阿含50經》「經文比對」。

  4.北傳經文的「戶鉤」,即南傳經文的「鑰匙」(avāpuraṇ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鑰匙」(key)。

  5.北傳經文的「經行」,參看《雜阿含110經》「經文比對」。

  6.北傳經文的「如法」,參看《雜阿含88經》、《雜阿含91經》「經文比對」。

  7.「一切行無常」(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有形成物都是無常的」(all formations are impermanent)。

  8.「一切法無我」(sabbe dhammā ana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有事象都是無我」(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9.北傳經文的「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南傳經文作「在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上,我的心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

   「不喜」,南傳經文作「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na pakkhandati nappasīdati na santiṭṭhati nādhimucc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投身在……上,也不得自信、安下心來努力、決心」(does not launch out upon……nor does it acquire confidence, settle down, and resolve on it)。

   「一切諸行空寂」,南傳經文作「一切行的止」(sabbasaṅkhārasamath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有形成物的靜下來」(the stilling of all formations)。按:「止」(samatha)另音譯為「奢摩他」。

   「不可得」,南傳經文作「一切依著的斷念」(sabbūpadhipaṭinissagg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所有獲得的死心」(the relinquishing of all acquistions)。

   「愛盡」,南傳經文作「渴愛的滅盡」(taṇhākkhay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渴愛的毀滅」(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

   「離欲」,南傳經文作「離貪」(virāg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冷靜;不為情所動」(dispassion),另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涅槃」,南傳經文作「滅、涅槃」(nirodhe nibbān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停止,涅槃」(cessation, nibbāna)。

  10.北傳經文的「見法」,南傳經文作「使我能見法」(yathāhaṃ dhammaṃ passeyy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能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見法」(in such a way that I might see the Dhamma)。

  11.北傳經文的「乞食」,參看《雜阿含574經》「為了食物」「經文比對」

  12.「問訊」,參看《雜阿含15經》「經文比對」。

  13.北傳經文的「得踊悅心」,南傳經文作「生起了很大的喜悅」(uḷāraṃ pītipāmojjaṃ uppajj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出現高的狂喜與高興」(a lofty rapture and gladness arose)。

  14.北傳經文的「若有、若無」,南傳經文作「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atthitañceva natthitañ-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於實存的觀念與不實存的觀念」(upon the notion of existence and the notion of nonexistence)。

  15.北傳經文的「心便計著」,南傳經文作「為攀住、執取、黏著所束縛」(upayupādānābhinivesavinibandh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佔用、執著與黏著束縛」(shackled by engagement, clinging, and adherence)。

  16.北傳經文的「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南傳經文作「不攀取、不執取,不固持『我的真我』」:

   「不取」,南傳經文作「不攀取」(na up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變成被佔用」(does not become engaged)。

   「不住」,南傳經文作「不執取」(na upādi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變成執取」(does not become cling)。

   「不計於我」,南傳經文作「不固持『我的真我』」(nādhiṭṭhāti’attā m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不主張『我的自我』」(he does not take a stand about ‘my self’)。

  17.北傳經文的「此苦生時生,滅時滅」,南傳經文作「對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一事]」(dukkhameva uppajjamānaṃ uppajjati, dukkhaṃ nirujjham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發生的只是苦的發生,所終止的只是苦的終止」(what arises is only suffering arising, what ceases is only suffering ceasing)。按:這表示在苦的生起與消失的當中,沒有實在的『我』存在。

  18.北傳經文的「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南傳經文作「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lokasamudayaṃ kho……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 yā loke natthitā, sā n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以正確之慧如其實貌地看見世界出現者來說,對世界沒有不實存的觀念」(for one who sees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ere is no notion of nonexistence in regard to the world)。

  19.北傳經文的「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南傳經文作「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lokanirodhaṃ kho……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 yā loke atthitā, sā n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以正確之慧如其實貌地看見世界停止者來說,對世界沒有實存的觀念」(for one who sees the cessation of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ere is no notion of existence in regard to the world)。

  20.北傳經文的「離於二邊」,南傳經文作「不往這兩個極端後」(ete te……ubho ante anupagamma,或譯為「不走近這兩邊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轉向任一個這兩個極端」(without veering towards either of these extremes)。

  21.北傳經文的「說於中道」,南傳經文作「如來處在中間說法」(majjhena tathāgato dhammaṃ des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如來以中間教導法」(the tathāgata teaches the Dhamma by the middle)。

  22.北傳經文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參看《雜阿含348經》「經文比對」。

  23.北傳經文的「緣無明,有行」,南傳經文作「由無明為緣而有行」(avijjāpaccayā saṅkh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無知為條件,[結果是]意志的形成」(with ignorance as condition, volition formations [comes to be])。另參看《雜阿含296經》「經文比對」。

  24.北傳經文的「無明滅,則行滅」,南傳經文作「但就由那無明的褪去無餘滅而行滅」(avijjāya tveva asesavirāganirod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但由無知的褪去無殘餘與停止達成意志形成的停止」(but with the remainderless fading away and cessation of ignorance comes cessation of volition formations)。另參看《雜阿含218經》「經文比對」。「褪去」,參看《雜阿含45經》「經文比對」。

  25.北傳經文的「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參看《雜阿含379經》「經文比對」。

  26.北傳經文的「見法,得法,知法,入法」,為形容證得法眼淨(初果者)情境的定型句,參看《雜阿含356經》「他以已見、已知、已即時獲得、已深入此法」「經文比對」。

  27.北傳經文的「輸屢那三種,……」為「攝頌」,參看《雜阿含2經》、《雜阿含7經》。

  28.南傳經文的「靜坐禪修」,參看《雜阿含65經》「經文比對」。

  29.南傳經文的「戰慄」,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30.南傳經文的「誰是我的真我」(ko carahi me att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但誰是我的自我」(but who is my self)。

  31.南傳經文的「見法者」(dhammaṃ pass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看見法的人」(one who sees the Dhamma)。

  32.南傳經文的「心的固持、黏著、煩惱潛在趨勢」,參看《雜阿含111經》「經文比對」。

  33.南傳經文的「整個苦蘊的集」,參看《雜阿含287經》「純大苦聚集」「經文比對」。

  34.南傳經文的「到這樣的程度是正見」(ettāvatā kho…… sammādiṭṭhi hoti,另譯為「在此範圍是正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正確的見解」(that there is right view)。

  35.南傳經文的「已現觀了法」,參看《雜阿含261經》「經文比對」。

引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2.htm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識緣名色 & 名色緣識

識與名色的關係,如 三根蘆葦,相柱而立。名色識三者缺一不可,沒有先後,識與名色相依不離。

雜28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爾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共相問訊慶慰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復問:「有不?」

  答言:「有。」

  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緣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生。」

  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生,而今復言*識緣名色,此義云何?」

  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立。

  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立。

  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復如是。

  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讚歎稱揚隨喜!

  「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

  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

  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種種甚深正智之問,猶如世間無價寶珠,人皆頂戴,汝今如是,普為一切諸梵行者之所頂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與尊者共論妙義。」

  時,二正士更相隨喜,各還所住。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八正道 涵蓋 人天善道 和 解脫道

八正道分兩種: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雜784),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雜785)。修世俗八正道,轉向人天善趣。修出世間八正道,正向滅盡苦。所以修八正道已涵蓋人天善道和解脫道,故稱大乘(雜769)。


雜79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邪見乃至邪定。
何等為?謂人、天、涅槃。何等為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未來地獄餓鬼畜生,是來自現今的貪瞋癡,貪瞋癡來自邪見。邪見有邪見的果報。正見有正見的果報,人天涅槃。



雜78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衞國衹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正見
  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

  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

  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78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衞國衹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1.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2.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2.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1.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2.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2.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1.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2.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2.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除邪命,念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1.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2.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2.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除邪命,念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1.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2.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2.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
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1.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2.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2.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1.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2.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2.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1.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2.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2.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