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四識住2、南北傳對讀

北傳: 雜阿含39經
南傳: 相應部22相應54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巴利語經文


雜阿含39經 [ 正聞本151經 / 佛光本85經 ] (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
  何等為五?
  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22相應54經/種子經 (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有這五類種子。
  哪五類呢?
  根種子、莖種子、枝種子、節種子,以及第五:種子種子。
  比丘們!如果有不被毀壞、不腐爛、不被風吹日曬破壞、新成熟、安全地被播下了的這五類種子,沒有地與水,那麼,比丘們!這五類種子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嗎?」
  「不,大德!」
  「比丘們!如果有不被毀壞……(中略)安全地被播下了的這五類種子,有地與水,這五類種子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嗎?」
  「是的,大德!」
  「比丘們!四識住應該被看作如同地界。
  比丘們!喜貪應該被看作如同水界。
  比丘們!識連同其食物應該被看作如同五類種子。
  比丘們!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色、根據地的色、依止處的色,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
  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受……(中略)。
  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想……(中略)。
  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行、根據地的行、依止處的行,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生長、增長、擴展。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這麼說:
  『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將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成長或增長或擴展。』
  那是不可能的。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色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受界……。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想界……。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行界……。
  比丘們!如果比丘對識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識無所依止,不增長、不為作而解脫,從解脫而穩固,從穩固而滿足,從滿足而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一生[輪迴]的狀態了。』」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根種子」(mūla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根-種子」(root-seeds),就是由根部繁延新株者。「莖種子」(khandha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莖-種子」(stem-seeds),就是由莖部繁延新株者。「節種子」(phalu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莖節-種子」(joint-seeds),就是由莖節繁延新株者。「自落種子」,南傳經文作「枝種子」(aggabīj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切[枝]-種子」(cutting-seeds),就是落地生根繁延新株者。「實種子」,南傳經文作「種子種子」(bījabījaññeva,直譯為「以種子為種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胚種-種子」(germ-seeds),就是由種子繁延新株者。

  3.北傳經文的「不中風」,南傳經文作「不被風吹日曬破壞」(avātātapahatāni,直譯為「無風無熱破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被風與陽光損害」(undamaged by wind and sun)。

  4.北傳經文的「取陰俱識」,意思是「執取[其他四]蘊同在的識」,南傳經文作「識連同其食物」(viññāṇaṃ sāhāraṃ,直譯為「有食之識」),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隨其滋養物一齊的識」(consciousness together with its nutriment)。識的食物(滋養物),依經義就是指「色、受、想、行」四蘊。

  5.「四識住」(catasso viññāṇaṭṭhiti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的四個駐地」(the four stations of consciousness),依經義就是指「色、受、想、行」四蘊。

  6.北傳經文的「貪喜四取攀緣識住」,意思是「貪喜著那四個識所攀緣執取安住處」,也就是「貪喜著色、受、想、行」,南傳經文只作「喜貪」(nandirāg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歡樂與慾望」(delight and lust)。

  7.北傳經文的「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雜阿含64經》譯作「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南傳經文作「比丘們!當識住立時,會住立在攀住的色、根據地的色、依止處的色,有喜的澆灑」(rūpupayaṃ bhikkhave, viññāṇaṃ tiṭṭhamānaṃ tiṭṭheyya, rūpārammaṇaṃ rūpappatiṭṭhaṃ nandūpaseca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比丘們!當站立時,會站在被佔用的色,以色為基礎,建立在色上,有歡樂撒上……」(consciousness, bhikku, while standing, might stand engaged with form, based upon form, established upon form, with a sprinkling of delight, …)。按:北傳漢譯的「攀緣」,南傳經文分作「攀住」(upaya,另譯為「接近」、「牽引」,英譯為「engagement, attachment」)與「根據地」(ārammaṇa,一般譯為「所緣」、「緣境」、「對象」),而英譯有「basis, object」二層意思,前者是「根據地;基礎」,後者則是「所緣」,參看《雜阿含359經》「經文比對」。

  8.北傳經文的「非境界」,南傳經文作「那是不可能的」(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直譯為「彼處不被知;彼處不存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那是不可能的」(that is impossible)。另參看《雜阿含213經》「經文比對」。

  9.北傳經文的「封滯意生縛斷」,《雜阿含64經》只譯作「意生縛斷」。「意」通「識」,「封滯」即「攀住」,參看《雜阿含40經》「經文比對」,所以可以理解為「因識的攀住其他四蘊而有的束縛斷了」,南傳經文作「貪已被捨斷」(rāgo pahīno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捨斷了慾望」(has abandoned lust)。而「於行封滯意生觸斷」依前後經文研判,應為「於行封滯意生縛斷」之誤。

  10.北傳經文的「不作行」,《雜阿含64經》譯作「無所為作」,應與南傳經文的「不為作」(anabhisaṅkha,另譯為「不現行、不造作」)相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生產的」(nongenerative),另參看《雜阿含292經》「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經文比對」。

  11.北傳經文的「住」,應與南傳經文的「穩固」(ṭhita,另譯為「住立」)相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堅固,不動搖」(steady)。

  12.北傳經文的「知足」,應與南傳經文的「滿足」(santusita,另譯為「善知足」,音譯為「刪兜率」)相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滿足;心甘情願」(content)。

  13.北傳經文的「無所著已,自覺涅槃」,南傳經文作「不戰慄就自證涅槃」(aparitassaṃ 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無所著」即南傳的「不戰慄」(aparitassaṃ),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自覺涅槃」即「就自證涅槃」(paccattaññeva parinibbā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自己到達涅槃」(personally attains nibbāna)。按:「證涅槃」(parinibbāyati,音譯為「般涅槃」),參看《雜阿含237經》「經文比對」。

  14.北傳經文的「我生已盡……」,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15.北傳經文的「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形容,類似《雜阿含962經》的「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16.北傳經文的「寂滅、清涼、清淨、真實」均可視為「涅槃」的同義語。「清涼」,參看《雜阿含104經》「經文比對」。

  17.「色界」(rūpadhātu)等的界(dhātu),含有「不同特性的分類」的意思,菩提比丘長老一律英譯為「要素,成分」(element)。「水界」、「地界」,參看《雜阿含58經》「四大」、《雜阿含892經》「六界身」「經文比對」。

  18.南傳經文的「我將安立」,參看《雜阿含213經》「經文比對」。

  19.南傳經文的「不戰慄」,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20.南傳經文的「大德」,參看《雜阿含15經》「經文比對」。


引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9.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