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64經 南北傳對讀(附 雜阿含39經)
北傳:雜阿含64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55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巴利語經文
雜阿含64經 [ 正聞本61經 / 佛光本55經 ] (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歎優陀那偈: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云何『無吾我,亦無有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佛告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相在。
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
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
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
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
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
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
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
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
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
何等為四?
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於受……想……行識住,[識]攀緣,[識]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
所以者何?
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
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
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4經說明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只因為「攀緣四識住」。若從色離貪,則識無所住,我、我所解脫。相應部(S. 22. 55. Udānaj 優陀那)
雜阿含3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何等為四?
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9經說明五陰如種子,四識住如大地,貪喜如水,三類相緣,生長增廣;若貪喜盡者,識無住處,則識無法生長增廣。相應部(S. 22. 54. Bīja 種子)
相應部22相應55經/優陀那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在那裡,世尊自說優陀那:
「『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
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當這麼說時,某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但,大德!比丘怎麼能從『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這樣的勝解中,斷下分結呢?」
「這裡,比丘!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中略)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受……想……行……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他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色為『無常的色』,不如實了知無常的受為『無常的受』,不如實了知無常想為『無常的想』,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行為『無常的行』,不如實了知無常的識為『無常的識』。
不如實了知苦的色為『苦的色』……苦的受……苦的想……苦的行……不如實了知苦的識為『苦的識』。
不如實了知無我色為『無我色』,不如實了知無我受為『無我受』,不如實了知無我想為『無我想』,不如實了知無我行為『無我行』,不如實了知無我識為『無我識』。
不如實了知有為的色為『有為的色』……有為的受……有為的想……有為的行……不如實了知有為的識為『有為的識』。
不如實了知『色將消滅』……受將消滅……想將消滅……行將滅,不如實了知『識將消滅』。
比丘!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不認為色是我……(中略)受……想……行……不認為識是我。
他如實了知無常的色為『無常的色』,無常的受……無常的想……無常的行……如實了知無常的識為『無常的識』。
苦的色……(中略)苦的識……。
無我色……(中略)無我識……。
有為的色……(中略)如實了知有為的識為『有為的識』。
如實了知『色將消滅』……受……想……行……如實了知『識將消滅』。
從色的消滅、受的消滅、想的消滅、行的消滅、識的消滅,這樣,比丘!『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大德!勝解這樣時,比丘能斷下分結。
但,怎樣知、怎樣見,而有煩惱的迅速滅盡?」
「這裡,比丘!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於不應恐怖處而恐怖,因為未受教導的一般人對此戰慄:
『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
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於不應恐怖處不恐怖,因為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對此不戰慄:
『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
比丘!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色、根據地的色、依止處的色,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成長、增長、擴展。
比丘!攀住的受……。
比丘!攀住的想……。
比丘!當識佇立時,會佇立在攀住的行、根據地的行、依止處的行,有喜的澆灑,就能得到成長、增長、擴展。
比丘們!如果任何人這麼說:
『除了色,除了受,除了想,除了行外,我將安立識的或來或去,或沒或生,或成長或增長或擴展。』
那是不可能的。
比丘!如果比丘對色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對受界……對想界……對行界……。
比丘!如果比丘對識界的貪已被捨斷,貪的捨斷,根據地被切斷了,識的依止處就沒有了。
識無所依止,不增長、不為作而解脫。
從解脫而穩固,從穩固而滿足,從滿足而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比丘!這麼知、這麼見時,有煩惱的迅速滅盡。」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晡時」,「晡」指下午3-5時,即「申時」,參看《雜阿含250經》「經文比對」。
3.北傳經文的「歎優陀那」,南傳經文作「自說優陀那」(udānaṃ udānes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說出這有所啟示的話」(uttered this inspired utterance)。按:此處北傳漢譯使用的「歎」字,應是心中有所感觸而說的意思,相當於南傳經文的「自說」(udānesi,另譯為「發音;發語」,為名詞udāna的動詞第三人稱過去式),印順法師解說為:「優陀那」(udāna),或音譯為鄔陀南、嗢拖南等;義譯為讚歎、自說、自然說等。Ud+van,為氣息的由中而出,發為音聲;本義為由於驚、喜、怖、悲等情感,自然舒發出來的音聲。所以古人的解說,主要為「感興語」、「自然說」──二類。
4.北傳經文的「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南傳經文作「那應非有,那應非我所;那將非有,那將非我所。」參看《雜阿含57經》「經文比對」。
5.北傳經文「比丘解脫此」中的「解脫」,南傳經文作「勝解時」(adhimuccamā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決心;決定;融入」(resolving)。
6.北傳經文的「則斷下分結」,南傳經文作「能斷下分結」(chindeyya orambhāgiyāni saṃyojanān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能斷絕較低拘束」(can cut off the lower fetters) 。「下分結」即「五下分結」,參看《雜阿含797經》及其「經文比對」。
7.北傳經文的「愚癡無聞凡夫」、「多聞聖弟子」,參看《雜阿含43經》「經文比對」。
8.北傳經文的「計」,這裡南傳經文作「認為」,參看《雜阿含63經》、《雜阿含226經》及其「經文比對」。
9.北傳經文的「是我,異我,相在」,參看《雜阿含23經》「經文比對」。
10.北傳經文的「非當有」,相當於南傳經文的「將消滅」(vibhavissanti,另譯為「將非有」、「當非有」),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將被撲滅」(will be exterminated)。
11.北傳經文的「壞有」,此處相當於南傳經文的「有為的」,而與《雜阿含57經》「斷見、壞有見」的「壞有」意義不同,參看《雜阿含57經》及其「經文比對」。
12.北傳經文的「漏盡」,南傳經文作「有煩惱的迅速滅盡」,參看《雜阿含57經》「疾得漏盡」「經文比對」。
13.北傳經文的「心解脫、慧解脫」,參看《雜阿含710經》,以及《雜阿含1經》、《雜阿含347經》「經文比對」。
14.北傳經文的「四識住」、「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非境界」、「意生縛斷」、「住」、「知足」、「識不至東、西、南……」,參看《雜阿含第39經》及其「經文比對」。
15.北傳經文的「無所著故,自覺涅槃」,參看《雜阿含39經》「經文比對」。
16.「我生已盡……」,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17.南傳經文的「如實了知」(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如其實貌地理解」(understands as it really is)。
18.南傳經文的「不為作」,參看《雜阿含39經》「不作行」「經文比對」。
19.南傳經文的「我將安立」,參看《雜阿含213經》「經文比對」。
20.南傳經文的「不戰慄」,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21.南傳經文的「大德」,參看《雜阿含15經》「經文比對」。
22.南傳經文的「某位比丘」,參看《雜阿含15經》「異比丘」「經文比對」。
23.南傳經文的「怎樣知、怎樣見」,參看《雜阿含23經》「云何知、云何見」「經文比對」。
引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6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