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262經 南北傳對讀
北傳:雜阿含262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90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巴利語經文
雜阿含262經 [ 正聞本45經 / 佛光本39經 ] (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
「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
「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缽,詣拘睒彌國。
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
攝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
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
「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時,我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
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
「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
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
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
「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
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
於一切行皆空、悉寂、皆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
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輸屢那三種,無明亦有三,無間等及滅,富留那、闡陀。
相應部22相應90經/闡陀經(莊春江譯)
有一次,許多長老比丘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墬落處。
那時,尊者闡陀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帶著鑰匙,到一處處房舍後,對長老比丘們這麼說:
「請告誡我,尊者長老們!請教誡我,尊者長老們!請為我說法,尊者長老們!使我能見法。」
當這麼說時,長老比丘們對尊者闡陀這麼說:
「闡陀學友!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那時,尊者闡陀心想:
「我也這樣想:『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然而,在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上,我的心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而生起戰慄與執取,心退轉而想:『然而,誰是我的真我?』
而,這樣不是見法者。
這樣,誰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呢?」
那時,尊者闡陀這麼想:
「這位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的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讚,有智慧的同修行者所敬重,尊者阿難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
既然我對尊者阿難這麼信賴,讓我去見他吧!」
那時,尊者闡陀收拾好住處後,拿著缽與僧衣,到拘睒彌城瞿師羅園,去見尊者阿難。
見了後,與尊者阿難互相歡迎……(中略)。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闡陀對尊者阿難這麼說:
「這裡,阿難學友!有一次我住在波羅奈鹿野苑的仙人墬落處。
學友!那時,我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帶著鑰匙,到一處處房舍後,對長老比丘們這麼說:
『請告誡我,尊者長老們!請教誡我,尊者長老們!請為我說法,尊者長老們!使我能見法。』
當這麼說時,長老比丘們對我這麼說:
『闡陀學友!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是無常的;色無我……(中略)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學友!對它,我這麼想:
『我也這麼想:「色是無常的……(中略)識是無常的;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然而,在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上,我的心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而生起戰慄與執取,心退轉而想:『然而,誰是我的真我?』
而,這樣不是見法者。
這樣,誰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呢?』
學友!對它,我這麼想:
『這位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的尊者阿難,為大師所稱讚,有智慧的同修行者所敬重,尊者阿難能為我說法,使我能見法。
既然我對尊者阿難這麼信賴,讓我就去見他吧!』
請告誡我,尊者阿難!請教誡我,尊者阿難!請為我說法,尊者阿難!使我能見法。」
「這樣,我們就更喜歡尊者闡陀了。
或許,尊者闡陀已經敞開了自己,打破了[心理]障礙。
注意聽吧,闡陀學友!你能了解法的。」
那時,想到:「可能真的要瞭解法了!」尊者闡陀立刻生起了很大的喜悅。
「闡陀學友!我在世尊面前曾聽到這樣;當面領受[世尊]對迦旃延氏比丘的教導: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依於兩者: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不存虛無的觀念;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不存實有的觀念。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為攀住、執取、黏著所束縛,但對攀住、執取、心的固持、黏著、煩惱潛在趨勢不攀取、不執取,不固持『我的真我』的人,對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一事],不困惑、不懷疑,不依於他人而智慧在這裡生成。
迦旃延!到這樣的程度是正見。
迦旃延!「一切實有」,這是第一種極端。
「一切虛無」,這是第二種極端。
迦旃延!不往這兩個極端後,如來處在中間說法:
「由無明為緣而有行;由行為緣而有識;……(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集。
但就由那無明的褪去無餘滅而行滅;……(中略)這就是整個苦蘊的滅。」』」
「阿難學友!對那些有同修行者悲愍、樂於利益、告誡、教導的尊者們而言,就像這樣,而現在,我聽到尊者阿難的說法,已現觀了法。」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的「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上座」,另譯為「長老」(the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年長的」(elder)。
3.北傳經文的「般泥洹」,另譯為「般涅槃」,參看《雜阿含50經》「經文比對」。
4.北傳經文的「戶鉤」,即南傳經文的「鑰匙」(avāpuraṇ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鑰匙」(key)。
5.北傳經文的「經行」,參看《雜阿含110經》「經文比對」。
6.北傳經文的「如法」,參看《雜阿含88經》、《雜阿含91經》「經文比對」。
7.「一切行無常」(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有形成物都是無常的」(all formations are impermanent)。
8.「一切法無我」(sabbe dhammā ana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有事象都是無我」(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9.北傳經文的「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南傳經文作「在一切行的止,一切依著的斷念,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涅槃上,我的心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
「不喜」,南傳經文作「不投入、不淨信、不安住、不傾心」(na pakkhandati nappasīdati na santiṭṭhati nādhimucc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投身在……上,也不得自信、安下心來努力、決心」(does not launch out upon……nor does it acquire confidence, settle down, and resolve on it)。
「一切諸行空寂」,南傳經文作「一切行的止」(sabbasaṅkhārasamath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有形成物的靜下來」(the stilling of all formations)。按:「止」(samatha)另音譯為「奢摩他」。
「不可得」,南傳經文作「一切依著的斷念」(sabbūpadhipaṭinissagg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所有獲得的死心」(the relinquishing of all acquistions)。
「愛盡」,南傳經文作「渴愛的滅盡」(taṇhākkhay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渴愛的毀滅」(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
「離欲」,南傳經文作「離貪」(virāg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冷靜;不為情所動」(dispassion),另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涅槃」,南傳經文作「滅、涅槃」(nirodhe nibbān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停止,涅槃」(cessation, nibbāna)。
10.北傳經文的「見法」,南傳經文作「使我能見法」(yathāhaṃ dhammaṃ passeyy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能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見法」(in such a way that I might see the Dhamma)。
11.北傳經文的「乞食」,參看《雜阿含574經》「為了食物」「經文比對」
12.「問訊」,參看《雜阿含15經》「經文比對」。
13.北傳經文的「得踊悅心」,南傳經文作「生起了很大的喜悅」(uḷāraṃ pītipāmojjaṃ uppajj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出現高的狂喜與高興」(a lofty rapture and gladness arose)。
14.北傳經文的「若有、若無」,南傳經文作「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atthitañceva natthitañ-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於實存的觀念與不實存的觀念」(upon the notion of existence and the notion of nonexistence)。
15.北傳經文的「心便計著」,南傳經文作「為攀住、執取、黏著所束縛」(upayupādānābhinivesavinibandh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佔用、執著與黏著束縛」(shackled by engagement, clinging, and adherence)。
16.北傳經文的「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南傳經文作「不攀取、不執取,不固持『我的真我』」:
「不取」,南傳經文作「不攀取」(na up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變成被佔用」(does not become engaged)。
「不住」,南傳經文作「不執取」(na upādi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變成執取」(does not become cling)。
「不計於我」,南傳經文作「不固持『我的真我』」(nādhiṭṭhāti’attā m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不主張『我的自我』」(he does not take a stand about ‘my self’)。
17.北傳經文的「此苦生時生,滅時滅」,南傳經文作「對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一事]」(dukkhameva uppajjamānaṃ uppajjati, dukkhaṃ nirujjhamā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發生的只是苦的發生,所終止的只是苦的終止」(what arises is only suffering arising, what ceases is only suffering ceasing)。按:這表示在苦的生起與消失的當中,沒有實在的『我』存在。
18.北傳經文的「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南傳經文作「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lokasamudayaṃ kho……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 yā loke natthitā, sā n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以正確之慧如其實貌地看見世界出現者來說,對世界沒有不實存的觀念」(for one who sees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ere is no notion of nonexistence in regard to the world)。
19.北傳經文的「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南傳經文作「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lokanirodhaṃ kho……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 yā loke atthitā, sā n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以正確之慧如其實貌地看見世界停止者來說,對世界沒有實存的觀念」(for one who sees the cessation of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ere is no notion of existence in regard to the world)。
20.北傳經文的「離於二邊」,南傳經文作「不往這兩個極端後」(ete te……ubho ante anupagamma,或譯為「不走近這兩邊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轉向任一個這兩個極端」(without veering towards either of these extremes)。
21.北傳經文的「說於中道」,南傳經文作「如來處在中間說法」(majjhena tathāgato dhammaṃ des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如來以中間教導法」(the tathāgata teaches the Dhamma by the middle)。
22.北傳經文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參看《雜阿含348經》「經文比對」。
23.北傳經文的「緣無明,有行」,南傳經文作「由無明為緣而有行」(avijjāpaccayā saṅkh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無知為條件,[結果是]意志的形成」(with ignorance as condition, volition formations [comes to be])。另參看《雜阿含296經》「經文比對」。
24.北傳經文的「無明滅,則行滅」,南傳經文作「但就由那無明的褪去無餘滅而行滅」(avijjāya tveva asesavirāganirod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但由無知的褪去無殘餘與停止達成意志形成的停止」(but with the remainderless fading away and cessation of ignorance comes cessation of volition formations)。另參看《雜阿含218經》「經文比對」。「褪去」,參看《雜阿含45經》「經文比對」。
25.北傳經文的「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參看《雜阿含379經》「經文比對」。
26.北傳經文的「見法,得法,知法,入法」,為形容證得法眼淨(初果者)情境的定型句,參看《雜阿含356經》「他以已見、已知、已即時獲得、已深入此法」「經文比對」。
27.北傳經文的「輸屢那三種,……」為「攝頌」,參看《雜阿含2經》、《雜阿含7經》。
28.南傳經文的「靜坐禪修」,參看《雜阿含65經》「經文比對」。
29.南傳經文的「戰慄」,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30.南傳經文的「誰是我的真我」(ko carahi me att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但誰是我的自我」(but who is my self)。
31.南傳經文的「見法者」(dhammaṃ pass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看見法的人」(one who sees the Dhamma)。
32.南傳經文的「心的固持、黏著、煩惱潛在趨勢」,參看《雜阿含111經》「經文比對」。
33.南傳經文的「整個苦蘊的集」,參看《雜阿含287經》「純大苦聚集」「經文比對」。
34.南傳經文的「到這樣的程度是正見」(ettāvatā kho…… sammādiṭṭhi hoti,另譯為「在此範圍是正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正確的見解」(that there is right view)。
35.南傳經文的「已現觀了法」,參看《雜阿含261經》「經文比對」。
引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