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敬 世尊 阿羅訶 等正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甚麼是禪修
狹義的:禪坐以達心靈的專一與澄淨
廣義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心靈的鍛練、淨化與智慧的提昇
禪修錯誤觀念的釐清
追求神通感應
禪修為強身
禪修是氣功
禪修是修氣、脈、明點
禪修為特異功能
禪修是修行的全部
禪不在坐
依定一定發慧
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為何禪修 (禪修的目的)
心靈的淨化
智慧的提昇
慈悲心的開展
培育活在當下的覺照力
成辦解脫道的智慧解脫
培育菩薩道利益眾生的勘忍力 (依住勘能性,能成所作事 ──
成佛之道偈頌)
禪修的原則 (雜阿含624)
依於慈善的心念和正確的動機來禪修 (直其見)
持守清淨的五戒行或十善德,在身口二業表現出善良的德行 (淨其戒
,具足三業)
禪修的功德
為得現法樂
為得勝知見 A. 修光明想 B. 修淨想 C. 引發神通
為得分別慧
為得漏永盡
禪修功德的流弊
得現法樂 -- 耽溺於禪樂,成為不問人間疾苦的隱遁者
得勝知見 -- 淨觀易走入偶像崇拜的鬼神信仰
神通易走入權威崇拜的神秘主義
禪修的層次
人天道 -- 發心:求增上生,得現法樂及後法樂
禪修:依四禪八定或 (慈、悲、喜、捨) 四無量三昧
聲聞道 -- 發心:發出離心,種『順解脫分善』,得涅槃解脫樂
禪修:依四念處、八正道、乃至三十七道品或無量心三昧
或空、無相、無所有的三解脫門(即三三昧)
,離我慢而得清淨知見--無漏智
菩薩道 -- 發心:發菩提心、大悲心,依空性見,修六度四攝
,得悲智究竟樂
禪修:勤修八斷行(欲、精進、信、輕安、正念、正知、思、捨),
滅五過失(懈怠、忘聖言、惛沉掉舉、不作行、作行),
依九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寂靜
、專注一趣、等持)入禪支;禪觀同聲聞道
禪修的方法
止禪 (奢摩他Samatha) --
四十業處 (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
,一想(食厭想),一差別(四界差別))
觀禪或內觀(毘缽舍那Vipassana) -- 四念處與七覺支
禪修的途徑 (雜阿含464) :
(1) 由止到觀(止行者) (2) 由觀到止(純觀行者) (3) 止觀雙運
禪修的解脫目標
(1) 慧解脫 -- 以正念與智慧為要點,解脫煩惱障,得心自在樂
(2) 俱解脫 -- 以禪那為根基,解脫定障與煩惱障,得現法樂住
禪修的前方便
五法多所饒益 (雜阿含801)
(1) 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
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2) 少欲、少事、少務
(3) 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4) 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 空閑林中,離諸憒鬧
具足五緣、呵五欲、棄五蓋 (小止觀)
五緣 -- (1) 持戒清淨 (2) 衣食具足 (3) 閑居靜處
(4) 息諸緣務 (5) 得善知識
五欲 -- 色、聲、香、味、觸
五蓋 -- 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六種前方便 (成佛之道)
(1) 密護於根門 (2) 飲食知節量 (3) 勤修寤瑜伽
(4) 依正知而住 (5) 知足 (6) 心遠離
禪修的次第
依止善知識
正見具足
五戒、八關齋戒
活命遍淨、資具依止(飲食、衣服、臥具喜足聖種)
正念正知
根律儀(離五欲)
三妙行 (身口意三業清淨;樂斷樂修聖種)
安那般那念 (Anapanasati;入出息念、持息念、十六勝行、十六特勝)
四護衛禪 (死隨念、不淨觀、佛隨念、慈心觀)
四念處 (Satipatthana 身、受、心、法)
七覺支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四禪支 (Jhana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七清淨 (戒淨→心淨→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淨
→道跡斷智淨→得無餘涅槃)
十六觀智 (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
→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
→行捨智→隨順智→種性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禪觀所緣的抉擇
勝解作意 (假想觀)
真實作意 (如實觀)
禪修的方法 調身,調息,調心
禪修驗證
契合中道 (八正道)
心靈的淨化
智慧的提昇
慈悲心的開展
活在當下的覺照力
人間的關懷
禪修實踐精神
忘己為人 -- 修無緣慈,不入深定
盡其在我 -- 如實觀照,不修假想
任重道遠 -- 發長遠心,不求急證
其他禪法
天台止觀: 圓頓止觀、禪波羅蜜、小止觀、六妙門
禪宗: 曹洞宗 -- 默照禪;主張「只管打坐」
臨濟宗 -- 看話禪;主張「待悟見性」
密宗: 紅教 -- 大圓滿 白教 -- 大手印
提示
鬆
安忍
無所求
只管觀察
共勉
每日禪修,終生實踐
常行布施,培養福報
持守戒律,守護諸根
修慈心觀,增長菩提
生活簡單,作息正常
平和處眾,慈心充滿
聞思佛法,增長智慧
知足感恩,行八正道
正念正知,活在當下
參加共修,彼此砥礪
平常心,不展示修行相
唸誦懺悔,培養宗教情操
修行不礙日常作務及家庭生活
盡其在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願 一切眾生 吉祥如意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from http://www.mahabodhi.org/arch/SummaryofMeditation.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下您的意見